杏南七中转站所在的第五采油厂第二油矿十区二队,是大庆油田水驱精细挖潜示范区之一。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,现代化的站房格外抢眼。
集输工陈玉娟正忙着巡查记录泵站的运转。这个中转站负责223口油井的来液处理,每口井每天出多少油,水油比例是多少等精细化的数据通过汇总,成为水驱油技术精细化应用的基础。
“水驱油是老技术了,但在大庆却常用常新。”大庆油田开发部副主任李彦兴告诉记者,如果把油层比为血管,主动脉上采得差不多了,现在就要想办法采毛细血管。
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,大庆油田为国家贡献原油20.7亿吨。同时,多年的开发使油田进入“双特高”阶段,综合含水量超过90%,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超过80%,稳产难度越来越大,技术要求越来越高。要继续保持稳产,国内外的大油田都没有先例。
“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,本身就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史诗。每个时期都会遇到困难,都是靠科技创新克服的。”李彦兴说,“现实中的困难,主要是油田剩余油高度分散,几乎相当于‘水中找油,水中捞油’,而且产量自然递减率居高不下,产能建设需要的投资逐年增加。”
2009年底,大庆油田创建了12个水驱精细挖潜示范区。两年多来,通过开发思路创新、技术集成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,依靠老井精细挖潜,实现了“长垣示范区产量不降、含水不升,外围示范区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大幅减缓”的目标,带动了油田整体开发水平的提升。
大庆油田第五采油厂总地质师朱焱告诉记者:“通过精细油藏描述、精细注采系统、精细注采结构等技术创新,对地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知,仿佛给地下1000多米的油层做了个立体CT,原油分布可视化等技术走在了行业前列。”朱焱展开一幅十区二队日采油量的图表,“你看,二队2011年9月的日采油量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60吨,而综合含水率却下降了0.6个百分点。”
据统计,大庆油田2011年少钻井459口、少基建982口、少建产能33.99万吨,节约了大量投资,百万吨产能投资比上年下降1.3%,实现了产量结构、投资结构、成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,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了突破。
2011年1月,“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”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,这也是大庆油田继1985年“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”和1996年的“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”后,第三次荣登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榜单。
早在上世纪70年代,油田尚处于产量增长高峰期之际,大庆人就着手开展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储备,于1996年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应用;80年代末,又超前研究了化学复合驱技术,现已取得实质性突破,将成为“十二五”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油田开发主导技术。目前,大庆油田正积极攻关泡沫复合驱、微生物驱等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驱油技术,它们有望成为油田开发后期四次采油的主要接替技术。
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,大庆油田确立科技的核心主导地位,把科技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,高度重视科技、优先发展科技、强力推进科技。按照“应用一代、储备一代、研发一代”的思路,健全完善油田科技创新体系,确保技术领先生产、科技引领发展。
“水驱控递减、聚驱提效率、复合驱快发展”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、大庆油田总经理王永春说,大庆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,归根结底要靠重大核心技术的有序接替,靠稳产技术手段的革命性突破。“大庆过去的辉煌靠科技,大庆未来的辉煌还要靠科技。大庆油田将持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,继续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,努力实现油田新时期的新发展。”
(本文章摘自2月6日《人民日报》)
版权所有:雁栖湖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(北京)有限公司
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2824号 技术支持:北京信诺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