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资动态

经济日报: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

作者: 国资委网站
时间:2012-07-16

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,是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、增强发展后劲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

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,也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。当前,我国经济总量、产业规模、企业数量已经较大,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,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势头较好,成效显著,在工业发展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。但总体来看,企业的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企业自主创新仍然面临巨大挑战,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,企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中国要想立足世界,光靠做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新技术、具有核心竞争力、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。尤其是在当前,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,转变发展方式、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,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,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只有加快科技创新,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。

面对异常严峻的外部环境,广大企业既要有心理准备,也要有现实行动;既要认清形势,也不必消极悲观。要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,通过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,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壁垒,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,努力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,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
具体而言,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:

第一,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。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。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前提。一是突破不思进取、安于现状等僵化和保守观念的束缚,形成积极进取、勇于探索、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、开放包容、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文化;二是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,采取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措施,形成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的企业创新文化。三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。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打造一支层次分明、结构合理、素质高、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;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,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、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;通过校企合作、订单式培养,加强一线创新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,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。

第二,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。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。一是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。要健全和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体制,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;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完善公司治理结构,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。二是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。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长效激励机制,以激发参与者的创新热情。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、获得发明专利、建立研发中心等创新活动,要给予奖励和扶持,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,可通过期权、技术入股、股权奖励、分红权等激励形式,有效激活、释放企业人员创新动力。三是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。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,重视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。

第三,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。建立高效、协同、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,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。企业要努力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,着力加强实验室、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,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。一是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。一方面,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部技术开发机构,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,体现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;另一方面,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,力求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科技成果和专利,进而开发更多的名牌产品,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。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。要发挥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科技先导作用,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,促进高校、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金、生产基地和市场网络优势的对接和互补,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。

第四,全方位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。良好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。企业自主创新良好环境的形成,离不开政府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投资、财税、金融、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政策。在金融支持方面,要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政策,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,并为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条件,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、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,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各种渠道;在技术转移支持方面,要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,促进企业之间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、知识的流动和转移,加快科技成果转移步伐。